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羅亦農
發布時間:
2018-05-08
羅亦農,湖南湘潭人,1902年5月出生于紳士家庭,1916年考入美國人在湘潭創辦的教會學堂益智學校學習。1919年夏,他離開家庭到上海“邊工邊讀”,通過《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雜志,閱讀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介紹新思想的書籍,并認識了陳獨秀等人。1920年,進入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同年8月和張太雷、俞秀松等人組織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經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介紹,與劉少奇、任弼時等同志一起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3月,羅亦農按黨組織要求回國,任中共廣東臨時委員會成員,后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參與組織和領導省港大罷工。同年10月,調北京任中共北方區委黨校校長,12月起調任中共上海區(即江浙區)執委會書記,后兼任上海區執委會軍事特別委員會書記和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上海是中國經濟中心,當時有幾十萬產業工人。黨決定武裝工人,組織糾察隊,打垮北洋軍閥的統治勢力,歡迎北伐軍進上海,并決定在上海舉行武裝起義。
1926年11月和1927年2月,羅亦農與趙世炎等人兩次領導上海工人舉行起義,均未成功。但他沒有氣餒,積極參加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準備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工作。1927年3月21日,在北伐軍進抵上海近郊龍華的情況下,他與陳獨秀、周恩來、趙世炎等一道,及時指揮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并隨即轉為武裝起義。在黨的領導下,英勇的上海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經三十小時激烈戰斗,以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占領了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成功。3月22日,上海市工商學各界舉行代表會議,選舉19人組成上海臨時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羅亦農被選為臨時市政府委員。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羅亦農奉命調離上海,到武漢參加黨的五大,并當選中央委員。1927年5月至9月,他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羅亦農和大多數同志一起,堅決反對黨內對于國民黨右派的右傾錯誤政策,主張用革命的、武裝的手段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八七會議在革命的危急關頭,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使黨擔負起了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在這次會議上,他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不久,又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先后擔任中共中央軍事部代部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等職,負責領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陜西等省的工農革命與黨的工作。1927年底離開武漢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
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羅亦農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冒著極大危險,到湖南、湖北等地了解情況,在上海聽取各地同志匯報情況,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為黨制定全國革命斗爭方針作準備。他還與瞿秋白一起擬寫提交六大的《黨綱草案》。正當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即將赴莫斯科召開黨的六大之際,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羅亦農在上海英租界被捕。他在獄中與敵人進行了堅決斗爭,并寫下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和崇高品格。4月21日,羅亦農在上海龍華從容就義。他把滿腔熱血獻給了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犧牲時年僅26歲。
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爾什維克》第20期上,中共中央在頭版頭條發表題為《悼羅亦農同志》的專文,寫道:“亦農同志被害了,中國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羅亦農同志的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產黨全黨黨員的楷模。”“他的死是莫大的損失!”
羅亦農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英名永載中國革命的史冊。在湖南湘潭縣易俗河鎮,人們常來羅亦農故居雷公堂瞻仰緬懷。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羅亦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