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發布時間:
2007-07-20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建國后32年來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確地總結,科學地分析了黨在指導思想方面的正確與錯誤,分析了產生錯誤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歷史原因;對黨的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作了正確、公正的評價;實事求是地評價和肯定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上的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決議指出,黨在建國以后32年的歷史,總的來說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由于經驗不足,黨的領導在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曾發生過主觀主義的偏差,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但是,32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或者忽視、否認我們取得的成就及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都是錯誤的。
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并從四個最基本的方面對此作出了說明。第一,“文化大革命”被說成是同修正主義路線或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這個說法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上混淆了是非。“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修正主義或資本主義的東西,實際上大都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則的,其中不少本來就是毛澤東自己提出或支持過的。第二,上述是非的混淆必然導致了敵我的混淆。“文化大革命”中所打倒的包括劉少奇在內的一大批所謂“走資派”,恰恰是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干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和骨干力量。第三,“文化大革命”名義上是直接依靠群眾,實際上既脫離了黨的組織,又脫離了廣大群眾。運動開始后,黨的各級組織普遍受到沖擊并陷于癱瘓半癱瘓狀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爭,廣大黨員被停止了組織生活,黨長期依靠的許多積極分子和基本群眾受到排斥。第四,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許多黨內外干部群眾受到殘酷迫害,民主法制被肆意踐踏,十年間國民收入約損失5000億元,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挫折,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黨和人民的優良傳統和道德風尚在相當程度上被毀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派性嚴重泛濫。
決議對“文化大革命”本身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歷史作了科學的區分,肯定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以及海內外的愛國民主人士、愛國華僑,以及各民族各階層的干部群眾,同“左”傾錯誤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艱難曲折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正因為有了這些艱難曲折的斗爭,才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國經濟、科技、文化仍取得了進展。
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這是決議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內容。決議指出,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決議對毛澤東思想的多方面的內容以及貫穿于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方法作了科學的概括。決議強調,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堅持毛澤東思想,并以符合實際的新原理和新結論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決議既對多年來的“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科學的分析和批評,又堅決地維護了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從而分清了是非,糾正了當時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錯誤觀點,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為維護全黨的團結、全國人民的團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證。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上一個:
下一個: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