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為何要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優良傳統?
發布時間:
2019-01-04
1927年9月“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同志親自在“紅一連”建立黨支部,并發展了6名新黨員,初步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革命戰爭年代,“紅一連”參加戰役戰斗300多次,以作戰勇猛、作風頑強著稱,榮獲百戰百勝“英勇連”榮譽稱號。和平建設時期,“紅一連”先后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年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紅一連”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強大戰斗力,關鍵在于依靠黨支部這個堅強戰斗堡壘帶出過硬連隊,“刀刃用上好鋼”。
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處于黨的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全黨400多萬個黨支部,廣泛分布在各地區、各領域,像神經網一樣把8900多萬黨員,緊密團結在一起。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把“支部建在連上”,其核心思想是從連隊開始,形成連有支部、排有小組、班有黨員,保證黨的領導一竿子插到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也正是意在激活“神經末梢”,暢通“毛細血管”,打通黨的組織體系的“最后一公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黨支部建設“創新不斷”,“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支部建在網上”“支部建在樓上”……支部覆蓋到各個行業、各個角落。但一些地方黨支部建設卻是“有形覆蓋多、有效覆蓋少”,存在虛化、弱化、邊緣化的問題。有的黨支部對黨員教育管理“弱化”,組織生活不經常、不規范、不嚴肅,支部管不好黨員、黨員不信服支部,政治功能弱化、組織力喪失;有的黨支部作用發揮“虛化”,存在重業務輕黨建思想,抓業務投入更多、抓黨建精力不足,工作方法簡單、活動形式單一,黨建工作往往是走走過場、搞搞形式;有的黨支部的工作方式“邊緣化”,一些基層黨組織出現“空轉現象”,黨務工作無人管、組織活動沒人抓,支部成了徒有虛名的“空殼子”。黨支部建設出現這樣那樣一些問題,“數量很多,質量不高”,既有思想方法問題,也有工作方法問題,究其根本還是“制度設計”不規范、不完善。
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條例》堅持問題導向,既總結了基層成功經驗,更反思了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制度設計層面補短板、堵漏洞,為更好地傳承“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提供了制度支撐。
“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優良傳統,穿越時空、歷久彌堅,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在風云激蕩的今天更具時代價值。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更要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不僅要把支部建在網上、建在樓上、建在產業上,更要建在黨員心坎上、建在群眾心坎上,充分發揮支部教育黨員、監督黨員、管理黨員,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作用,打造堅強的基層戰斗堡壘。
“支部建在連上”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同志第一次帶兵打仗,然而失敗了。作為黨的前委書記,他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保住和把握住這支革命武裝,這是黨革命的本錢。
行軍路上,毛澤東帶著腳傷一路調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陳士榘回憶毛澤東當時說:“我觀察過,凡是擁有一定數量黨員的連隊,士氣就高,作戰英勇,長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監督。”他尤其對何挺穎任黨代表的連隊印象深刻。這個連黨員多,注重發揮黨員積極作用,所以基本沒有逃兵。毛澤東多次找何挺穎談話,聽取意見。何挺穎說:我看要從軍隊的黨組織去考慮。部隊黨組織太少,黨員人數也不多,這樣就抓不住士兵。
毛澤東還先后與宛希先、何長工、韓偉等談話,了解北伐軍黨組織建設情況,當時葉挺獨立團是團建支部、營建小組。共產黨員以軍官為主體,起始只有20多人,士兵中基本沒有黨員。于是,毛澤東下定決心,再造一支新型革命軍隊。
毛澤東的基本思路是:抓部隊必須抓住士兵,抓住士兵則必須抓好基層。從連隊開始,形成連有支部,排有小組,班有黨員。由于當時連隊黨員極少,先從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開始,在連黨代表指導下開展工作。士兵委員會優先解決官兵伙食一致和官長打罵士兵問題,以連黨代表為主建立支部。不能像舊軍隊那樣靠軍官一級一級抓部隊,而要依靠黨的基層組織,由下而上。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
毛澤東在江西永新三灣村宣布了五項整編措施,特別是黨組織實行支部建在連上,設黨代表,增加基層軍官和士兵為前委委員;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從管理伙食開始,實行內部民主管理制度。這些措施,開啟了黨對軍隊領導和民主政治建設之路,鑄就了人民軍隊之魂。
三灣改編以后,為落實支部建在連上,10月到達酃縣水口,毛澤東親自發展6名士兵入黨。抓軍隊要抓好基層,抓好基層要抓住人。這個人,就是共產黨員和共產黨的支部。當前,全面從嚴治黨步入縱深,抓基層更有緊迫現實意義,基層朝氣蓬勃更能彰顯黨的戰斗力。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