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
PARTY BUILDING
“老好人”絕非真好人!
發布時間:
2022-05-05
時下,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這樣一種干部:遇事不講原則、不負責任、不辨是非、不堅定立場,人們稱之為“老好人”。他們或是借口所謂的“領導藝術”,批評同志蜻蜓點水、避重就輕,生怕被批評者感到“難為情”;或是你說什么,他都回答“對”,不下定論不表態,有問題就打諢掩飾;或是“腳步”松弛,“硬骨頭”不敢碰、“深水區”涉不了,遇到困難繞著走。總而言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所謂的“老好人”實質上是“偽善人”。這些人表面上與人為善,講人情、重感情,歸根到底是一種講私情而不講黨性、講關系而不講原則的庸俗作風。他們看似慈眉善目、樂于助人,其實就是拿著人民賦予的權力做人情。
“老好人”信奉的是“好人主義”哲學,任何時候都不想得罪人。但是,一名合格的黨員干部,從來都不怕得罪人。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就大力倡導“不怕得罪人”的精神。解放戰爭期間,陳云主持南滿分局工作時兼任南滿分局財委書記,呂東任南滿分局財委副書記兼秘書長。后來,呂東回憶陳云時說:“他十分重視發展生產和物資交流,強調在與兄弟解放區之間開展經濟協作時,要講信譽,做到‘先小人后君子’。所謂‘先小人后君子’,即洽談協商時,交換什么、何時交換、交換多少,要一一記入合同,并嚴格履行,說怎樣就怎樣,不能違約……”
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始終堅持“不讓親戚沾一點光”;最美基層干部吳棟材拒絕為當地老干部子女安排工作……這些人看似不懂人情世故,不做“老好人”,卻一次又一次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我,成為人民群眾心里實打實的“好干部”,贏得群眾的口碑。他們的一舉一動,展現的才是真正的責任與擔當。
毋庸置疑,真正明事理、有原則、講政治的干部,不但自己不愿做“老好人”,打心底也不會認同“老好人”;有活力、能干事、真團結的黨員干部隊伍,也不會讓“老好人”左右逢源、得利吃香。“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有正氣、講原則的干部隊伍,需要正視問題、直面問題的認知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文章中就鮮明指出:現在,一些干部錯誤理解“和為貴”,一味講“寬容”、講“和氣”,當老好人,對政治原則問題含含糊糊,對大是大非問題做“開明紳士”,對不良現象聽之任之,還有的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說話辦事看來頭、看風向,隨波漂,隨風倒,這同黨性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必須堅決糾正。
以當“老好人”為樂事,奉行“好人主義”原則,把黨性原則、立場、制度、紀律、規矩丟在一邊,這樣做,實際上起了縱容黨內錯誤思想和言行的作用,必然會挫傷黨組織公信力甚至失去解決自身矛盾、促進團結進步的能力,反倒是誤己誤人又誤黨。
魯迅在《罵殺與捧殺》一文中就犀利地寫道:“批評的失了威力,由于‘亂’,甚而至于‘亂’到和事實相反,這底細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時也就相反了。所以現在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不被捧殺,正需要防范好人主義。
糾正“老好人”的歪風,還需所有黨員干部共同努力。每一名共產黨人都要做到旗幟鮮明,不做兩面派、不當“老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亮明態度,與歪風邪氣毫不妥協地作斗爭;領導干部更應率先垂范,多聽諍言諫言、多看實事正事,不給“老好人”自我發揮的機會;黨組織要樹立正確鮮明的用人導向,重點看為官之德、做人之德,讓好干部有大市場、“老好人”沒有好出路,讓黨員干部看到組織需要什么樣的人。同時,要在黨內營造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批評者要實事求是,不怕傷面子、不怕結梁子地指出真問題,被批評者也要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讓一小部分人滿意的黨員干部絕不是好干部,讓人民群眾滿意才稱得上好干部,后者多多益善,才能真正樹立起黨的良好形象,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下一個:
推薦內容
分享到

集團總部電話:

手機網站

微信公眾號